文|孙玉良恒正网配资
美国五角大楼再次掀起风暴。继特朗普签署行政命令,将“国防部”更名为“战争部”之后,这座美国军事权力的象征,又一次向媒体亮出钢铁拳头。9月20日,五角大楼发布备忘录,规定所有进入该机构的新闻工作者必须强制签署“保密协议”。一纸文书,让美国新闻自由的光环在光鲜外表下蒙上阴影。
协议明确指出,记者不得收集、发布未经官方批准的任何信息,这不仅涵盖机密资料,也包括所谓“受控非机密信息”(CUI)。这种信息虽然未达最高保密级别,但带有敏感性,一旦违规报道,记者将面临吊销进入许可的风险。换句话说,从此以后,五角大楼内部的“未透露姓名人士”对新闻界来说不再是消息源,媒体获取信息的渠道被大幅封锁,新闻报道的空间被压缩到官方允许的“安全区”。
五角大楼此举背后,是近期美国政府接连发生泄密事件的直接原因。尤其是“群聊门”泄密事件,成为五角大楼收紧媒体政策的重要导火索。此前,美军在陆军成立250周年阅兵式上坦克数量被列为CUI类别,这意味着即便是表面无害的细节,也可能被划入敏感信息范围。换句话说恒正网配资,新闻从业者要想报道五角大楼的任何事务,都必须绕过一张张看不见的红线,否则便可能被迫“回家待着去”。
五角大楼发言人称,这只是保护敏感信息与国家安全的“基本通则”,而国防部长赫格塞思更在社交平台上直言,媒体不应在五角大楼内部四处游荡。言下之意,新闻工作者的自由行动权被直接限制,信息传播不再由新闻职业道德和公众需求决定,而是由军事机构的“安全评估”主宰。
这项政策的影响显而易见。美国新闻业界已纷纷发声抗议,国家新闻俱乐部主席巴尔萨摩痛批,新规是对独立新闻的迎头痛击。他指出,如果新闻报道必须先经过政府审查,公众最终看到的,只会是官方希望他们看到的内容。新闻的本质——揭示真相、监督权力——被官方审批的程序化所削弱,新闻与权力之间原本微妙的平衡,正在向官方单方面倾斜。
几十年来恒正网配资,美国防务官员一直秉承对媒体开诚布公的传统,让公众可以通过新闻了解军方运作、政策走向以及国际军事动态。如今,这一惯例被彻底打破。五角大楼的政策转向,标志着新闻自由空间的进一步收缩。记者不再是权力的监督者,而是被约束在官方允许的“安全区”,在信息获取、报道视角、舆论引导上被迫受限。
更深层次来看,这反映出美国政治生态的变化。特朗普时代的政策风格,强调权力集中、信息控制以及强硬姿态,正逐渐渗透到国家安全领域。将国防部改称“战争部”,再到五角大楼限制新闻自由,这一系列举措不仅是象征性的,更是对制度性自由的压缩。权力机构在强化安全边界的同时,也在重新定义公众知情权和舆论监督的边界。
公众和媒体的反应至关重要。美国社会一向以新闻自由为民主核心,新闻从业者的抗议声、舆论的监督作用,是限制权力滥用、维系制度平衡的重要因素。五角大楼的举措,无疑将检验这一机制的韧性:新闻界能否在制度压力下坚守独立立场,公众能否在信息受限的环境中保持理性判断,都将成为未来美国社会舆论生态的重要考量。
五角大楼的收紧政策,也让全球观察者看到一个信号:美国军方在信息控制上的趋势正在增强。新闻自由曾是美国制度光环的重要组成,如今这一光环正在被制度化的“安全通则”压缩。记者的职责从单纯报道转向谨慎筛选,公众获取信息的渠道从开放变得受控,媒体、权力与公众的关系正在经历深刻变动。
在这个过程中,新闻工作者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。如何在严格保密协议下保持报道的独立性,如何在信息受限的环境中传递真相,如何在官方与公众之间找到平衡,这些都将成为新闻职业的严峻考验。五角大楼的新规,是对新闻自由的直接冲击,也是对社会公众知情权的隐性提醒。
最终,公众看到的将不再是新闻背后的完整真相,而是经过过滤和审批的官方信息。这种趋势,对美国的制度健康、社会信任以及舆论生态,都可能产生深远影响。在安全与自由之间,新闻自由正在经历新的紧缩,而公众能否察觉、媒体能否坚持,将决定美国民主制度的韧性与边界。
启天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